抒發一些近期對投資的感受和觀察。
最近觀察到,對於投資這件事,身旁的人的態度大致可以分成三種類型。
第一種是本身沒時間研究、可能跟著周遭推薦或按照直覺買股票的防守型,第二種人認為投資等於賭博和詐騙、完全不想碰的別煩我型,第三種是會認真花時間研究、想嘗試自己選股的主動型。
我想自己近期應該是慢慢從防守型,開始往主動型邁進。在問了幾個朋友對於投資的態度之後,發現有些人是別煩我型。這讓我有點意外,因為我發現從來沒這樣想過。仔細想想,也許是因為從小的耳濡目染,我爸偶爾會在餐桌上分享他的看法,讓我對這件事沒有什麼害怕的感覺。
「如果什麼都不瞭解的話,股票其實真的就是一場大型詐騙現場。」最近我爸有天這樣對我說。讀了《非常潛力股》的感想、加上我爸的說明一些案例之後,我也漸漸理解為什麼別煩我型的朋友們會對投資有不好的印象,因為還真的就是這樣。投資的工作,其實很多時候更像是偵探,在試圖拼湊出一個全貌。在這過程中,一下要判斷眼前的消息是真是假,一下要追蹤對象的最新動向,要反覆思考自己產生的想法到底是對是錯,藉著這些慢慢地靠近真相。然後做了很多,到最後可能還會發現,與其說是真相,不如說更接近一種信仰。
講起來好像很玄很可怕,也不是要故弄玄虛,只是多了解一點之後,自然地發現對於投資這件事,的確很難一言以蔽之。不過以我自己來說,不管是葛拉漢、費雪、巴菲特、股癌、我爸,我不討厭這些投資前輩散發出的一種氣息。普遍來說,他們都給我一種謙虛、保守和敬畏的感覺。與其說我是喜歡投資,不如說我喜歡的是這種氣息。相較之下,在職場工作,你很難不被所謂的績效影響。就算本身對於績效這種事情不在意,還是或多或少會被環境所感染,因為你必須拿出所謂的成果,來證明你至少不是完全沒在做事。
我真的不太喜歡這種必須證明些什麼的風氣,我想有些人能在這種證明遊戲裡玩得很好,但我相信和我一樣不太喜歡這種遊戲的人也不少。不過在投資裡,你不需要向任何人證明,你要做的就只有做好研究,做出自己的判斷,等待事情發生。不用練習包裝自己,不用練習銷售,也不用說服誰以獲得升遷,你只需要做出成績就好,而且這成績不需要跟誰比較。而且就算做出了成績,經歷夠久的人總會告訴你,別對自己太過自信,很多時候真的很難判斷是實力還是幸運。這和職場環境是相反的,在公司裡你總要試著說自己完成了什麼、把成就和自己的名字掛勾,如果不這樣做,好像就沒有什麼產出一樣。
投資另一個有意思之處,是談投資時往往會跟人生哲學扯上關係。不只一次,在讀投資相關的書時,會冒出「啊,這也可以適用於人生嘛」的念頭。例如有篇討論基金經理人的文章提到一個很有啟發性的例子:
有一個基金經理人,十年來看績效排在前4%,但是沒有任何一年的績效排進前 10%,只是穩定的在前50%內。
這個例子告訴我們,比起每一次都追求最頂尖的表現,其實只要在夠長的時間內維持「還不錯」的表現,也一樣可能達到頂尖。只是本能上,我們往往會有過度注意單次成敗的傾向,並且用單次的結果定義自己。我們喜歡聽「每次都締造佳績」之類的故事,但是這卻有可能反過來絆住我們自己。這只是其中一個獲得啟發的例子,值得分享的還有不少。在此想表達的是,從以前我就挺喜歡聊哲學性話題,而投資又時常變成在談一種哲學,也許是我喜歡做這件事的原因之一。
大多數的人可能只是將投資視為一種放大財富的途徑,但對我來說不僅如此,投資既是我和我爸之間的共同話題,也是讓我與世界連結的大門。在研究公司的時候,常讓我有「這世界真是緊密相連啊」的讚嘆,這對我來說是新奇的感受。「與其說投資是一門技藝,不如說是一種藝術。」忘記是葛拉漢的書還是哪裡看到的,我覺得說的挺好。既然是藝術,就沒有標準答案。沒有標準答案,就不需要被任何框架綁住,愛怎麼做就怎麼做,只要為自己負責就好了。
寫到這裡才發現,投資這件事對我的意義比想像的還多。它會是我可以持續認真做下去的事嗎?
我是1+3,大部分交給被動追蹤指數的ETF,但為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(賭博慾望),少部分還是會主動選擇。
主動選擇也有分比較保守的(美股非特斯拉巨頭)以及比較激進的(日股的遊戲ETF)甚至比特幣以及更誇張的都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