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篇文章我想試著談談錢這東西。不是談如何賺錢,而是錢之於我的意義,錢與我的關係是什麼,和帶給我的感受,也就是我現階段的金錢觀。
在現代生活,不可能不談到錢。不過,大多數的人都在談論如何賺更多錢,卻很少看到人們分享自己究竟如何看待錢,市面上也很少看到這樣的書,這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原因。也希望透過分享自己與金錢的關係,讓大家也更願意分享。我想這種文章可能會引來一些誤解,所以有必要先說清楚這些前提。
錢這個字,給我的第一印象是負面的。是邪惡、貪婪的聚集地,是電影裡的壞人唯一的目的。錢也代表匱乏,我目前二十九歲,從來沒有聽過任何人說「我覺得錢是夠用的」,一個都沒有。雖然我認識的人不是很多,但是一個都沒有似乎是個值得注意的現象。錢也是階級的象徵,好像只要越有錢,階級就越高,錢是一個不限國家、不限種族的世界級 ranking。
在我們家,錢是一個很矛盾又模糊的存在。我媽媽是個穩定的上班族,爸爸很早就退休在家照顧我奶奶。他對股市略有研究,除了家事以外,通常在家裡做交易,家裡有一整櫃關於股市投資的書都是他的。不過據我所知,家裡主要的經濟來源應該是媽媽為主。在餐桌上,我爸媽最常討論的就是今天的菜價格多少,魚買的多貴,有沒有划算。偶爾爸爸也會在吃飯時分享他對目前經濟局勢的見解,當戰爭爆發時會對經濟造成什麼影響等等。乍看之下,我們好像常談到錢,為什麼我還會說它是模糊的存在呢?
這麼說也許會被認為故作清高,不過在我出社會的前三年,我對於為什麼大家會很想追求升官加薪感到匪夷所思(請聽我解釋)。我能理解人們會想要有更好的生活,我也想,但當實際看到身旁的人努力地爭取加薪、跳槽、做更多案子,卻提到自己薪水還不太夠的時候,又會喚醒我意識深處裡渾身不對勁的煩躁感。「為什麼要成為那種人呢?」這是我反射性的想法,為什麼他們明明是我的朋友,甚至是另一半,卻會做出追求金錢這種事呢?但如果我反對他們,就好像我在阻止他們追求更好的生活一樣,這也並非我的本意。
每當我對我們家的經濟狀況感到好奇時,我得到的回應是一片沉默。既不是「你還不需要知道」也不是「家裡很困難所以要多忍耐」,而是兩副皺著眉頭低頭吃飯的臉龐。在我還小的時候,並沒有對這樣的回應特別感受到什麼。但當我現在二十九歲試著回顧,才慢慢發現那樣的沉默帶給我的影響。當一個孩子帶著好奇心發問,得到的回應卻是一片虛無和緊皺的眉頭,他會以為自己好像問了不該問的問題,好像碰觸到了不該碰的地方。久而久之,他也不會再發問相同的問題。對這孩子來說,「錢和收入是禁忌的話題」漸漸在他心裡形成,也就不足為奇了。
當我回顧這些,我才慢慢理解為什麼自己出社會後,聽到別人毫不避諱地談論具體的數字如薪水時,會感到一陣渾身不舒服,因為那對我來說是潘朵拉的盒子,不是能被隨意談論的東西,就像女人的年齡和體重。
這麼說也許會被認為故作清高,不過在我出社會的前三年,我對於為什麼大家會很想追求升官加薪感到匪夷所思(請聽我解釋)。我能理解人們會想要有更好的生活,我也想,但當實際看到身旁的人努力地爭取加薪、跳槽、做更多案子,卻提到自己薪水還不太夠的時候,又會喚醒我意識深處裡渾身不對勁的煩躁感。「為什麼要成為那種人呢?」這是我反射性的想法,為什麼他們明明是我的朋友,甚至是另一半,卻會做出追求金錢這種事呢?但如果我反對他們,就好像我在阻止他們追求更好的生活一樣,這也並非我的本意。
而矛盾的地方就在於,在工作後我才逐漸發覺,自己對錢有一定程度的渴望,不管那來源是什麼。但我原本並不這樣以為。在我意識深處,有兩股完全相反的力量,一個渴望錢,一個禁止我觸碰錢。一個說想當個有錢人,一個說不要當邪惡的小人。這就像同時踩油門和煞車。它們會交替著在生活裡的各種對話或情境出現。儘管物質生活沒有太多困難1,父母也不太會對我施加「賺更多錢」的壓力,我卻仍然對錢挺在意的。我所說的在意,包含了非常多層面的情緒,聽起來有點廢話,誰不在意錢呢?不過我想試圖再深入一些。我不知道別人是否也會和我一樣,對錢有矛盾和複雜的感受(我猜是的),不過我可以確定的是,願意深入剖析自己對錢的感受的人,不太常見。
用「總之越多越好」來形容台灣社會對錢的印象,我想並不為過。所謂的越多越好,基本上也等同於進台積電、當醫生、律師…自行帶入所有你想得到的。從 2024 的 Gap Year 以來,我一方面越來越不習慣這樣「唯有賺錢高」的思想,但一方面卻也不得不承認自己被這泡泡影響不少。我一方面告訴自己一直很想賺錢不會使你快樂(因為很多書都這樣說),一方面又不斷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(讓生活品質更好),沒有每一天不活在這樣的掙扎,誰也壓不過誰。直到最近開始了解台北的租房價格,才感受到對錢的渴望已經快要壓過對錢的抗拒了,而這讓我很害怕。
股癌曾經在節目上講過,財務自由是不存在的。在讀過不少探討收入和幸福的研究、人類欲望的心理之後,再加上主觀經驗,讓我很支持那樣的說法。你不太可能因為達到了你設定的數字,就從此滿足不再萌生出「想要更多」的念頭。只有在非常極端的狀況下,你的大腦才可能完全不會產生任何欲望:你的大腦受損了2。也就是說,只要你的大腦是健康的,就會自然有欲望產生,而在演算法、社群媒體和同儕壓力之下,原本的欲望又會被放大,產生想追求更多的念頭。有人稱這叫「欲望跑步機」。
我從來不曾見過有誰走下了欲望跑步機。我指的是親眼見到、面對面和他談話。有時候我會想,這樣的人應該也是存在的才對,只是他們隱藏起來了,畢竟如果真的有人說:「不用賺那麼多也沒關係」,反而有不小的可能被認為是個裝清高的異類。也許我之所以見不到他們,是因為我自己走上了欲望跑步機,所以眼裡也都是同樣的人。不過可以的話,我實在很想見見不怎麼在意錢的人,也許那樣我能從他們身上學習些什麼。
扯遠了。我想試圖表達的是,原本我並不覺得自己是個在意錢的人,也以為自己沒有太多欲望,然而近期才逐漸開始意識到,這樣的認知其實不太準確。我可能比自己想的更在意錢,只是我以前都把眼睛遮起來了。而意識到這事實的本身,讓我感到害怕,也有點悲傷。
前面是我對金錢的心情,接下來我想談談該如何面對它,或者說我希望自己如何看待它,這對我而言是個很重要的課題。
前面提到不少錢帶給我的感受,不過若要用一個詞概括的話,我會說是「無力」。錢,給我一種很深的無力感。既不是匱乏,也不是憤怒,也不是模糊,那些矛盾讓我有一種再怎麼努力,好像都追不到它的感覺。也許那些努力在旁人看來微不足道,但以我個人來說已經相當辛苦了,就是如此。尤其是在看到房價的時候。這股無力感不僅僅是我個人的情緒,也是來自於外部,從家人的言談,到朋友的閒聊,到新聞標題,到 Youtube 影片,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塊海綿,吸收了所有源頭有意無意透露出的無力感。對房價的憤怒,花錢的心痛,被比較薪水的無力,看到標題與存款的匱乏,對財富自由的想像和差距,這些最後全都轉化為一種無形的無力感。
我想最核心的課題,應該是如何面對這股深沈的無力。
回顧以往,我用的方式就是不去看。如同我從小的習慣,錢是潘朵拉的盒子,所以不去看、不去談錢就是我最習慣的方式。我從來不問別人的薪水,也盡量降低自己的物慾和少花錢,就一直這麼生活過來。以往這個策略會有效,基本上是因為有爸媽的庇護,我才能不去看。然而也許是年紀到了,環境裡種種刺激都在提醒我,好像已經不能再這樣下去。所以至少,我希望自己能先從不逃避開始。慢慢開始不避諱去談一些以前討厭的話題。如果感到不舒服了,就允許自己停下來。就跟帶貓出門一樣,要先從放在背包裡,再讓牠自行決定要不要出背包,最後再讓他到人多的地方一樣。具體要做些什麼可以再想,總之第一步先設定好心態,我想應該不會錯。在這個階段,我想還不需要太多規劃,只要先有意識地做出新的行動即可。意識到自己親自跨出界線的真實感,不是被誰逼迫,而是完全出於自身意願的意識,比什麼都重要。
另一方面,我希望自己能對金錢有稍微正面一點的印象。不需要太多,只需要能平衡原有的負面即可。我想試著不去否定那些負面感受,因為那樣做等於否定擁有那些感受的自己。所以要做的不是消滅那些負面,而是加進適量的正面,就像一張畫布上如果只有黑色或白色,很難說那是平衡的,但我希望能處在一種平衡的狀態。原因也很單純,一直被負面感受淹沒,實在也滿痛苦的,我不想這麼痛苦。
偶爾會想到,自己是否能做到一些靈性書籍常說的「幸福不是來自追求,而是放下執著」之類的說法。在讀的當下雖然會頻頻點頭,但是在放下書之後,卻會冒出「嗯?真的做的到嗎?」的疑惑。就目前的我而言,會傾向認為「追求是放下的必經歷程」。說不定人只有在擁有了某樣東西之後才能真正放下,無論那是財富、成功還是任何東西。
也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,但我之所以會這樣說,是因為我發現那些教人放下的書,作者往往自身也是有一定成就,而不是毫無成就。佛陀之所以能放下財富,難道不是因為他本來就是個王子嗎?能放下百萬年薪的人,難道不是因為他們已經認真地追求過百萬年薪了嗎?能夠從金字塔頂端走下來的人,難道不是因為他們已經到達了金字塔頂端嗎?或許不是每個頂端的人都願意放下,但是要一個人在認真追求他渴望的東西之前就要他放下,會不會也有一點不自然呢?儘管追求渴望不見得能帶來幸福,但或許這就和長高、青春期與生老病死一樣,是每個人總會經歷到的階段,要一個人在追求渴望之前就放下,會不會就像在要求一個人不可以長高呢?
也許重複了。無論如何,我想表達的是,一直以來我總在告誡自己,別那麼在意金錢,也別去追求金錢,那不會使我快樂。然而逐漸發覺,這樣的告誡說不定也沒有讓我比較快樂。也許對現階段的我來說,要放下對金錢的執著真的還是太困難了,也沒辦法不去在意。也許未來的某一天會懂吧。
在此有必要說明一下,可能會有人認為我出自富裕家庭,不過我們家到現在都沒有自己的房子,我從有記憶以來也沒有搬過家,算不算富裕永遠是相對的,就請自行解讀吧。

很有感觸,真心覺得追求金錢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自我探索的旅程。得先追求過了,才容易放下
有段落重複喲